問題一:《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公共衛(wèi)生綜合干預技術指南》的理論基礎是什么?主要內容有哪些?
對國內外研究結果進行系統(tǒng)性綜述發(fā)現,在考慮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眼進化規(guī)律以及社會文化因素等多重病因的基礎上,將近視的病因歸納為遠端因素(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教育壓力、科技進步等“雙刃劍”效應,如智能手機和非全光譜燈具的普及等)、中間因素(戶外活動時間不足、近距離用眼過多過早、采光照明光譜改變和人工照明時間長、睡眠不足及社會時差大等)和近端因素(遺傳變異、DNA甲基化、父母近視狀況以及眼的主要功能由看遠和危險預警的功能轉為看近等),提出病因干預、行為與環(huán)境干預和政策導向干預的理論。當前干預重點主要針對中間因素,也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國家疾控局組織制定了《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公共衛(wèi)生綜合干預技術指南》,提出了三級預防公共衛(wèi)生干預技術和具體實施措施。
一級預防包括近視風險行為監(jiān)測評價與干預,家庭、學校、社區(qū)視覺環(huán)境改善,日間戶外活動2小時和體育鍛煉1小時,師生家長全員健康教育四個方面。二級預防注重視力健康篩查與近視預警管理兩個方面,強調加強近視分級管理,做到早預警、早發(fā)現、早診斷。三級預防主要是科學矯正近視與防控近視的重度化和并發(fā)癥兩個方面,強調做好近視分級與矯正,特別是防控近視的重度和病理化發(fā)展,防治眼底病變,降低致盲風險。
問題二:戶外活動預防近視的原理是什么?每天戶外活動推薦量是多少?平時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能達到推薦量,有預防近視的效果嗎?
目前主要研究認為與多巴胺有關,室外較高的光照水平會促進眼睛釋放更多的多巴胺,延緩眼軸增長,從而起到預防近視的效果。此外,戶外強光照射使瞳孔縮小、景深加深、模糊減少,也認為可能對抑制近視發(fā)生起到一定作用。
學齡兒童日間戶外活動應達到2小時,落實于校內校外。上學日戶外活動時間不足的部分,應在周末補上,并達到每周戶外活動至少14小時。幼兒園兒童提倡日間戶外活動3小時,把更多的保育內容放在戶外。
如果家長很難保證孩子每天有2小時及以上的戶外活動時間,可以多利用碎片化時間來補齊,多陪伴孩子走路上學放學,給孩子選擇在戶外進行課外興趣班。在周末多帶孩子去戶外玩耍或運動,補充光照。老師把一些課程放到戶外上,如興趣類課程、班會等。每周累積達到14小時戶外也可以達到效果。
問題三:遠視儲備量不足和近視前期有什么區(qū)別?
正視化前的遠視大多為生理性遠視,是一種“遠視儲備”,可理解為“對抗”發(fā)展為近視的“緩沖區(qū)”。遠視儲備量不足指裸眼視力正常,散瞳驗光后屈光狀態(tài)雖未達到近視標準但遠視度數低于相應年齡段生理值范圍。如4-5歲的兒童生理屈光度為150-200度遠視,則有150-200度的遠視儲備量,如果此年齡段兒童的生理屈光度只有50度遠視,意味著其遠視儲備量消耗過多,有可能較早出現近視。而近視前期是據散瞳后驗光儀測定的等效球鏡(SE)度數來判斷。近視前期判定標準為﹣0.50D<SE≤﹢0.75D(尚未近視但遠視儲備量不高于75度)。對近視前期者,應當予以高危預警,重點干預,建議到專業(yè)機構接受醫(yī)學驗光等專業(yè)檢查,明確診斷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控制和減緩兒童近視的發(fā)生發(fā)展。
問題四:現代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電子產品,電子產品對眼睛主要有哪些影響?學校和家庭選擇電子產品有什么要求?如何正確使用電子產品?
視屏類電子產品的屏幕亮度、環(huán)境亮度、觀看距離和暴露時間是影響兒童青少年視力的主要因素。電子屏幕的特點是直射光、富藍光、刷屏快、高對比、顏色艷、反光多,容易使眼睛肌肉不斷地處于緊張狀態(tài),容易產生疲勞,調節(jié)力不足出現調節(jié)滯后,導致無法看清物體,產生遠視性離焦,刺激眼軸長度增加,遠視儲備量快速消耗,增加近視發(fā)生。兒童青少年眼球透過性好,對光刺激敏感,對光變化反應能力強,更容易受到視屏類電子產品的影響。
家庭選擇電子產品,建議使用次序為投影儀、電視、電腦、平板、手機。總體原則是屏幕越大,分辨率越高越好,根據環(huán)境調整亮度。學校多媒體教室宜選擇大尺寸投影儀或電腦屏幕,相同屏幕尺寸情況下,選擇屏幕分辨率高的產品。周圍環(huán)境較暗時,要打開房間燈光照明,避免在過暗的環(huán)境下使用電子產品。
需要通過網絡學習時,宜選擇電視、臺式電腦等大尺寸屏幕電子產品,相同屏幕尺寸情況下,選擇屏幕分辨率高的電子產品。電視的觀看距離不小于屏幕對角線距離的4倍,電腦的水平觀看距離不小于50cm,手機的觀看距離不小于40cm。兒童青少年臥室不擺放電視、電腦,夜間使用避光窗簾,不開夜燈睡覺。夜間應減少或避免暴露在高亮度、富藍光的電子產品光線下。
問題五:如何實現近視防控關口前移?
實現近視防控關口前移,要做到在防控周期上前移,抓早抓小。在防控環(huán)節(jié)上前移,從治療前移至預警。在預防意識上前移,對視力健康的學生進行早期干預。將近視防線前移至孕期、嬰幼兒和學齡前階段。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聚焦于孕前、孕期、嬰幼兒、學齡前、學齡期等潛在敏感期,降低各時期生物與環(huán)境風險因素對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的影響。對0-6歲兒童進行視力檢查,規(guī)范記錄檢查內容,建立視力健康檔案,并隨入學實時轉移。增強家長、教師近視防控意識,把嬰幼兒、學齡前、小學低年級學段作為近視防控關鍵環(huán)節(jié)。3歲前不接觸電子屏幕,學齡前兒童盡量避免接觸和使用視屏類電子產品,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保持正確讀寫姿勢,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充足規(guī)律睡眠。在學齡期,提倡每天校內、校外各至少1小時日間戶外活動,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保持充足規(guī)律睡眠。從全生命周期實施近視防控,能夠實現近視防控關口前移,改善全生命周期視力健康。
問題六:每天花2小時進行戶外活動,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成績?
從預防近視的要求看,每天戶外活動2小時,從身心健康要求看,兒童和青少年應平均每天至少進行1小時的中等到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以有氧運動為主。每周至少應有3天進行高強度有氧運動以及增強肌肉和骨骼的運動。學校以體育課為抓手,將戶外體育鍛煉時間納入每天日間戶外活動2小時的范圍。
研究發(fā)現,增加戶外活動不但不會影響學習成績,反而在一定范圍內能夠促進學習成績提高。體育鍛煉可以使大腦的額葉、枕葉等得到良好的刺激,有利于兒童青少年復雜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可以提高記憶力和提升專注力。此外,運動可以促使大腦分泌內啡肽、5-羥色胺、多巴胺等激素,讓人產生愉悅的感覺,可以緩解學習壓力,排解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問題七:預防和控制近視進展有效、相對安全、且經過驗證的方法有哪些?有沒有可以治愈或者逆轉近視的方法?為什么要從公共衛(wèi)生視角來預防近視?
預防和控制近視進展有效、相對安全、且經過長期臨床驗證的方法,分為三大類,即行為控制、環(huán)境改造和醫(yī)學矯正。行為控制主要指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減少近距離用眼強度和時間、糾正不良的讀寫姿勢(一尺、一寸、一拳的原則)等。環(huán)境改造主要是指學齡期青少年兒童的學習環(huán)境不可過暗,要選擇合格的照明產品,必要時增加環(huán)境光亮度。醫(yī)學矯正措施包括光學矯正(如普通單焦框架眼鏡等)、藥理學控制(如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和近視手術矯正(適用于成人)等。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能夠治愈或者逆轉近視。近視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的確能夠見到極少數兒童青少年近視患者出現短暫的眼軸回退或者近視度數減少,這與加強戶外活動、減少近距離用眼、采用了一些醫(yī)療手段有關,但眼軸回退或者近視度數減少在臨床中是非常少見的,并非常態(tài),如果后期近距離用眼強度增加,近視度數仍然會再次增長。近視一旦發(fā)生,由于持續(xù)的近距離用眼環(huán)境并沒有發(fā)生改變,因此絕大多數兒童青少年近視患者還是會不斷增長度數。任何宣稱能夠逆轉近視、回縮眼軸的治療方式,均為夸大和虛假宣傳。
近視防控不能僅僅依靠矯正技術的發(fā)展,而是要堅持預防為主,運用公共衛(wèi)生干預技術才能實現群防群控。堅持防治結合,才能實現減緩遠視儲備量消耗過快、低度近視向高度近視發(fā)展、高度近視的病理化改變等。
問題八:保護視力,對家庭采光照明有哪些要求?
光線過強或過暗都會給眼睛帶來不良的影響。書桌擺放應使其長軸與窗戶垂直,白天學習時自然光線從寫字手對側射入,避免陽光直射,桌面的平均照度值不低于300lx。若白天自然光線過強,需要使用窗簾遮光,并根據太陽照射角度調整窗簾。若白天自然光線不足時,優(yōu)先使用房間頂燈照明。光線仍不足時,使用臺燈輔助照明,臺燈應放置寫字手對側。而在夜晚看書寫字時,同時使用房間頂燈和臺燈,臺燈放置在寫字手對側前方。還需注意的是,不宜使用未帶燈罩的裸燈照明,書桌上不宜放置玻璃板或其他易產生眩光的物品,中小學生不要在昏暗特別是黑暗的環(huán)境下讀寫和觀看電子屏幕,也不要在陽光直射下閱讀和使用電子產品。
問題九:影響視力健康的環(huán)境與行為因素包括哪些?如何對學生用眼行為進行評價?
影響視力健康的環(huán)境與行為因素一般包括日間戶外活動不足、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讀寫姿勢不良、電子產品使用不規(guī)范、視覺環(huán)境不達標、睡眠不足或社會時差大、眼放松行為較少等。可以通過《幼兒園和小學1-3年級學生用眼行為評價表》(家長版)和《小學4-6年級與中學生用眼行為評價表》(學生版)評價幼兒園至高中學生用眼行為,識別影響兒童青少年近視的風險行為因素。針對具體風險因素,教師和家長有針對性地改變兒童青少年的不良用眼行為。
問題十:為什么近視學生要及時科學配鏡?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眼鏡?
近視學生要及時科學配鏡,目的是看遠視物清楚,更重要是阻止近視程度進一步發(fā)展。配戴足夠度數近視眼鏡可以視物清晰,比不戴眼鏡或戴低度數近視眼鏡都要好。配鏡的目的是通過在眼前增加一個適當的透鏡,使光線能夠聚焦在視網膜上,從而提高視覺清晰度。
外觀和尺寸。適合孩子的臉型,配戴舒適,眼鏡腿末端最好穿入松緊帶或鏡繩,可有效避免發(fā)生耳后滑脫或壓迫鼻梁等現象。尺寸取決于眼窩及兒童雙眼間的距離。眼鏡不能壓迫臉頰造成壓痕和不適,也不應高過眉毛或是寬過臉頰。鏡架不能太大或太小。
鏡片與瞳距匹配。家長一定要選擇正規(guī)醫(yī)院給孩子檢查驗光配鏡。鏡片加工時一定要按照瞳距,做好光學中心移位,相對移位越少,兒童配戴越舒適。配鏡后,應檢查兒童瞳距與鏡片光學中心數值是否統(tǒng)一,以達到配戴舒適、矯治視力與改善視功能的目的。
問題十一:近視防控一般人群與重點人群的防控要求有何不同?
根據散瞳后驗光儀測定的等效球鏡(SE)度數判斷近視分期并開展相應的干預措施。對視力正常且遠視儲備量充足者,可以看作一般人群。主要是防止遠視儲備量過早消耗,通過增加日間戶外活動、減少近距離長時間用眼、改善視覺環(huán)境、科學規(guī)范使用電子產品、保證規(guī)律充足睡眠等行為預防近視。對視力正常但存在近視高危因素或遠視儲備量不足者,建議其改變高危行為,學校、家庭、社區(qū)協同,通過多種途徑增加日間戶外活動,減少視近行為,改善視覺環(huán)境。對近視前期者,防控主要目標為減緩近視發(fā)生,應當予以高危預警,重點干預,建議到專業(yè)醫(yī)療機構接受醫(yī)學驗光等專業(yè)檢查,明確診斷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控制和減緩兒童近視的發(fā)生發(fā)展。低度近視要控制近視快速進展。高度近視要防止出現眼底病變并降低致盲風險。
問題十二:如何做好視力篩查管理?
視力篩查管理可以早期發(fā)現視力異常或可疑眼病,從而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防控方案。0-6歲兒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工作按照《0-6歲兒童眼保健及視力檢查服務規(guī)范》和《國家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規(guī)范(第三版)》要求,做好健康教育、眼病篩查及視力評估、健康指導、轉介服務和登記兒童眼健康檔案信息等工作,早期發(fā)現影響兒童視覺發(fā)育的眼病和高危因素,及時轉診與及早矯治,保護和促進兒童視功能的正常發(fā)育。
在中小學生中,需建立視力定期篩查制度,篩查頻率每學年不少于2次。內容包括裸眼視力、戴鏡視力(如有戴鏡)、非睫狀肌麻痹下屈光檢查,視覺健康影響因素評估,有條件地區(qū)鼓勵增加眼軸長度、角膜曲率測量。注重篩查建檔過程的規(guī)范性,加強質控,以實行篩查后分級閉環(huán)管理。建立視力健康信息化管理,篩查單位應當在篩查結束盡快反饋篩查結果,并提出精準預防近視指導或轉診建議。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升視力篩查自動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普及性。
問題十三:防藍光眼鏡有預防近視的作用嗎?
自然光由七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即赤橙黃綠青藍紫,其中藍就是我們所說的藍光,它的特點是波長短,能量強,穿透力強。藍光的波長在385-505nm之間,可分為385-445nm波段的短波藍光和445-505nm波段的長波藍光。其中,長波藍光是有益藍光,可調節(jié)褪黑素和5-羥色胺的分泌,幫助我們進入睡眠、舒緩情緒,起到調節(jié)生物鐘的作用。而短波藍光則是有害藍光,它會影響睡眠質量。如屏幕中的有害藍光就會高于自然光中的藍光比例,所以晚上減少看手機、平板電腦的時間,避免屏幕熒光對睡眠的影響。
目前并沒有證據表明,防藍光眼鏡具有預防近視的效果。首先有益藍光并不需要防護。只有短波藍光能量足夠高時,才會對視網膜造成損傷。而日常生活中通常不會出現如此高能量的藍光。因此,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為預防近視而配戴防藍光眼鏡。
但也有不少家長表示,孩子戴上防藍光眼鏡后看電子產品更加舒適。這是因為長期的電子屏幕使用會影響淚液分泌和蒸發(fā),引發(fā)干眼。一些研究表明,使用電子屏幕時配戴防藍光眼鏡可能具有緩解干眼癥狀的功能。
由此可見,防藍光眼鏡預防和控制近視的確是謠言,但它可以緩解觀看電子屏幕時的干眼癥狀,讓孩子感到更舒適。
問題十四:如何做好預防近視健康教育和引導?
做好近視科普宣教有四個方面:一是要強化教師健康教育能力。學校可組織教師進行近視防控健康教育培訓,受培訓的教師通過健康教育課、家長會、近視防控主題班會等形式普及近視防控知識。二是提高學生眼健康素養(yǎng)。學生每學期應至少接受1次近視防控健康教育課程或主題班會,制作近視預防知識手抄報,開展知識競賽、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提高近視防控能力。班級“護眼小衛(wèi)士”或宣講員應積極宣傳視力保護相關知識。三是提高家長防近意識。家長主動學習愛眼護眼知識和技能,教育和督促孩子的科學用眼行為。家長和孩子應互相發(fā)揮“小手拉大手”和“大手拉小手”的作用。四是加大社會支持性環(huán)境建設。動員和發(fā)揮專家進學校和社會服務作用,積極編印、出版近視防控健康教育科普資料和圖書,制作新媒體健康教育材料。利用移動健康平臺或技術,提高健康教育覆蓋面和效率。